全方位學習津貼整合新政:靈活運用與資源縮減的兩面觀
政策背景與2019/20津貼政策比較
香港教育局近日宣佈,由2025/26學年起將「全方位學習津貼」、「姊妹學校計劃津貼」及「戶外教育營計劃」三項津貼整合為「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 。這項變動背後有其脈絡可循:教育局自2019/20學年開始向公營中小學提供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資助學校推展課堂以外的體驗學習,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同時,自2018/19學年起,政府也向已有內地姊妹學校的本地學校提供恆常的「姊妹學校津貼」,支持兩地學生、教師及學校管理層面的交流活動。至於「戶外教育營計劃」津貼,則是一項需由學校按需要申請的資助,用於鼓勵學校舉辦具明確學習主題的戶外住宿營,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延伸學習。
項目 | 2019/20至2024/25 | 2025/26起整合後新制 |
---|---|---|
全方位學習津貼 | 校本額:每校$160,154班本額:小學每班$26,691中學每班$44,844 | 小學:每生每年$1,100中學:每生每年$1,500 |
姊妹學校計劃津貼 | 每校$165,439(有姊妹學校者) | 每校$165,000(有姊妹學校者) |
戶外教育營津貼 | 另行按活動申請 | 包含於整體整合津貼內 |
撥款結構 | 三筆獨立津貼,分開申請、運用 | 一筆過整合津貼,自主分配 |
撥款上限 | 按班數、是否姊妹學校而異,理論上無明確「封頂」 | 封頂於2024/25學年三津貼總和,不會因新制增多 |
最低保障額 | 無 | 每校每年最少$300,000(有姊妹學校);沒有姊妹學校則至少$135,000 |
撥款彈性 | 用途受各項目限制 | 完全整合,學校可靈活調配 |
值得注意的是,2019/20學年推出全方位學習津貼時,資助金額計算方式與現在大不相同。過往,每所學校每年可獲固定的校本額約16萬港元,加上按班級數目計算的班本額(小學每班約2.67萬、中學每班約4.48萬)。而「姊妹學校計劃津貼」則是一律每校每年約16.54萬港元。這意味著在2019/20至近期,學校按班級規模領取的全方位學習津貼,再加上有無姊妹學校而定的固定額外資助,各校資源水準差異主要取決於班數多寡。(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整合新政策下,資助的計算法和結構有所調整。從2025/26學年開始,全方位學習津貼部分改為直接按學生人數撥款:小學生每人每年1,100元、中學生每人每年1,500元。而姊妹學校部分則統一為每所與內地學校締結姐妹關係的學校每年165,000元。教育局亦明言,新津貼的總額對每間學校「封頂」在該校2024/25學年的原有三項津貼總和之內,不會因新計算法而超過以往水平;同時為了照顧規模較小的學校,規定每校每年最少可獲得30萬津貼撥款(其中若學校並無姊妹學校,則至少可獲13.5萬屬於全方位學習部分的資助) 。簡言之,新政策承諾“不比以前多,也不比最低少”——既避免因學生人數增加而令津貼開支大增,同時保障小規模學校的基本資源底線。(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學校類型 | 2019/20-2024/25津貼 | 2025/26起津貼 | 變化說明 |
---|---|---|---|
大規模小學 | 校本額$160,154 +班本額($26,691 × 30班) ≈ $960,000如有姊妹學校再+$165,439 | 學生人數900人 × $1,100 = $990,000有姊妹學校再+$165,000封頂於上年度總和 | 大致相若 |
小型小學 | 校本額$160,154 +班本額($26,691 × 6班) ≈ $320,000如有姊妹學校再+$165,439 | 學生人數100人 × $1,100 = $110,000有姊妹學校至少$300,000(最低保障)無姊妹學校至少$135,000 | 規模小、無姊妹學校者實際津貼會減 |
中學 | 校本額$160,154 +班本額($44,844 × 24班) ≈ $1,240,000如有姊妹學校再+$165,439 | 學生人數800人 × $1,500 = $1,200,000有姊妹學校再+$165,000封頂於上年度總和 | 差距不大 |
資助範圍、靈活性與問責機制:優點與風險
「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顧名思義,涵蓋了過去三項津貼支持的範疇。其資助對象與用途範圍包括:組織學生走出課室的各類學習活動(如內地研學交流、本地及海外考察、戶外教育營等),以及與內地姊妹學校在學生、教師、管理層面的交流項目。換言之,以往由不同津貼分別資助的活動,如今都可在這一筆整合資助中靈活支取經費。
對學校而言,這無疑提升了財政運用的彈性和整體規劃的協調性。一方面,學校可以因應自身發展重點,自主決定每年資源投放的側重:例如,如果今年特別重視STEAM學習,可將更多經費用於相關校外考察或探索課程;來年若強調兩地交流,則可騰出更多比例用於姊妹學校互訪等。整筆津貼的協同效應使資源能夠「互補互通」——過去被分箱的經費現在匯成一池,學校更易按照教育需要調配,不會出現某項津貼用不完而另一項捉襟見肘的情況。(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與此同時,新津貼的問責機制亦有相應安排,以確保資源真正用到實處。按照教育局指引,學校須在每年制定津貼運用計劃,清晰列明活動內容及開支,經由校董會/校管會審批後,將計劃納入年度學校計劃並上載校網公開。學年終了還需在學校報告中匯報津貼使用情況和成效,同樣交由校董會審核及公開發布。這種做法延續了以往全方位學習津貼時期的要求,在透明度和校本監督上保持一貫:讓家長、教師以至社會都能了解資源用了在哪些活動。有了整筆撥款的高度靈活性,就更需要嚴謹的校內管治——幸而現行規定下,各校仍需遵守政府公帑運用原則(包括既定的採購程序等)並對津貼效果負責,某程度上形成自主權與問責並行的平衡。
然而,此項政策調動帶來的潛在風險亦不容忽視。首先,在資源運用取向上,津貼合一可能導致某些領域被相對忽略。例如,以往「戶外教育營津貼」專款專用,一些學校每年都固定安排戶外歷奇營以提升學生毅力與團隊合作。但現在這筆錢進入大帳戶後,學校或因其他優先事項而縮減戶外營安排。如果學校決策者對某類活動的價值認識不足,可能出現資金重新分配不均的現象,長遠看或影響學生多元學習經歷的平衡發展。
其次,即使有校本問責機制,教育局本身不再逐項審批各津貼用途,意味著在外部監管上有所放鬆。一旦某校內部監察不力,整筆津貼反而增加了資金調動的模糊空間——是否每分錢都切實用於豐富學生學習,抑或有資源被閒置浪費,外界將更難察覺。對此,教育局雖規定學校須把經審批的計劃和報告上載網頁公開,但這種事後透明能否有效防範問題,仍有待觀察。
最後還有實務層面的風險:由於三項津貼整合初期牽涉賬目過渡,教育局已明確2025/26學年結束時,如有前一年度遺留下來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或「姊妹學校津貼」結餘,各資助學校需將其退還政府。這意味著學校必須及早做好統籌,在過渡年內把舊款項充分運用於學生活動,否則過去累積的儲備將「用多少剩多少,年底清零」。對一向習慣留些餘錢備用的學校來說,這無疑提高了財政規劃的難度。如果過渡安排處理不當,可能出現倉促消費、勉強花錢辦活動的情況,反而違背資源效益最大化的初衷。
「變相減少津貼」?節流下的資源挑戰
有學者和教育界人士質疑,整合津貼實為「變相減少津貼」的措施。在香港特區政府面對財政赤字的大環境下,教育局被要求在2025/26年度節省高達62億港元的開支。此次將多項學校津貼重新優化整併,正是當局縮減經費、提高效益的大棋局之一。雖然官方強調薪酬津貼部分不受影響,學校日常運作的整筆津貼平均削減約2%──看似幅度不大,但對具體到某些學習津貼科目而言,其減幅可能並不均勻。以上文提及的全方位學習津貼為例,新計算法取消了每校固定的校本津貼16萬多元,只按學生人數給予資助。對大校而言,學生總人數乘以每人津貼額或可接近以往班本津貼的總和,再加上姊妹學校額外部分,整體資源與從前相若。然而對於小規模學校,特別是班級人數不足、過去靠校本固定額支撐的學校,新安排下可能明顯「袋細了」。(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舉個例子:一所只有幾百名學生而沒有姊妹學校的小學,舊制下全年可得約30多萬至40萬的全方位學習津貼;但新制按每名學生1,100元計算,加上最低保障的13.5萬,全年的活動經費可能縮減到僅20多萬元水平。儘管教育局承諾每校合計最少有30萬撥款(含姊妹津貼部分),但那是針對有參與姊妹學校交流的情況。換言之,沒有姊妹學校的學校拿到的整筆津貼下限其實遠低於30萬,與之前全方位學習津貼加戶外營津貼等合計相比,實際可運用款項可能減少。
不過,需要平心而論的是,整合後的資助減幅雖然存在,卻未必如部分批評者擔憂的那樣嚴重到難以為繼。一方面,教育局官員李碧茜指出假設學校維持原有的財政支出模式,大致能夠吸收津貼調整所帶來的差額。她強調學校應具備完善的財政計劃、積極開源節流(如節能減耗),並善用過往累積的盈餘渡過這段緊縮期。事實上,多位前線校長也表態願意「共渡時艱」,明白在財赤下教育界難以獨善其身。例如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就認為,近年教育資源和課外活動機會其實有所增加,如今削減部分資助,等同將規模拉回「數年前水平」,當時學校也一樣能運作,他主張應趁此機會反思活動安排的適切性。換句話說,在緊縮環境下,學校或許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多交流團?多少才算恰當?」。與其視整合為洪水猛獸,不如將之看作精簡資源、提質減量的契機:過往拔苗助長式地堆砌活動或許並非學生之福,如今資源有限反倒促使學校聚焦做少而精的項目。(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當然,「變相減少津貼」的說法提醒我們保持警覺:政府日後在財政壓力下,會否有更多類似的合併削資動作?教育界需要密切留意相關檢討。例如教育局已成立專責小組,研究進一步改革及整合各項給予學校的資助,以更大程度採取整筆撥款形式。這或許意味著未來某天,我們會看到更多津貼科目合而為一,甚至按照學校發展需要給一筆過的經費。然而,合理的憂慮不應化作消極的抱怨。資源多寡有賴宏觀政策,但如何把手上的資源發揮到極致,卻是學校可以主動作為的空間。正如有人所說:「財政預算削減短期內對學校影響有限,只要善用儲備、審慎理財,其實學校完全可以運作下去」。我們應該在理解政策限制的同時,積極尋找對策,把劣勢轉化為優勢。(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善用整筆津貼:校本規劃與跨課程融合策略
面對新的整筆津貼時代,中小學校長與教師需要調整思維,講究策略地善用每一分經費,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以下是幾點建議,供各校參考:
校本整體規劃:將「全方位學習及姊妹學校津貼」視作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來統籌。在學校發展計劃中明確定位課外學習及交流活動的角色和目標,制定長遠的三年策略,再細化到每年的活動安排。這樣可避免年度之間臨時拼湊,確保資源投放與學校辦學理念一致。例如,若學校重視德育與公民教育,可在三年內規劃數次本地社區服務與內地歷史文化交流,並在財政上預留相應比例的資源支持。(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跨課程融合活動:鼓勵不同科組、不同學習領域協同設計活動,一次投入實現多重學習目標。比如,在安排內地姊妹學校交流團時,可結合STEM考察、藝術文化體驗和語言學習環節,讓一次交流涵蓋科技、人文、語文等方面的學習元素。再如,利用戶外教育營的機會,邀請體育老師和科學老師合作,設計既有體能挑戰又有生態環境教育的營會活動。這種「一石多鳥」的活動設計,能大大提升每次活動的教育價值,讓有限的經費服務於更廣泛的學習範疇。
優先次序與普及參與:整筆津貼給了學校彈性,但同時也要做出取捨。建議學校明確哪些活動對學生發展最有裨益,將資源向這些活動傾斜,同時謹慎評估一些高成本但收效一般的活動。在資源有限時,普及化比奢華更重要——與其讓少數學生參加昂貴的海外團,不如把資金分開多次,讓更多學生參與本地或粵港澳區域的交流考察,確保大部分學生都能受惠(教育局亦強調要“務求讓最多學生受惠”。學校可考慮實行輪流制,例如高年級學生每人至少能在畢業前參與一次內地交流或營會,而低年級則著重本地日營及校內專題活動,逐步遞進學生的體驗深度。
精明理財與拓源:面對津貼縮減,各校更需精打細算。除了嚴控活動預算、善用學校資產(如校巴、場地)降低成本外,也應積極尋找其他資源。例如,優質教育基金(QEF)是可爭取的支持來源之一,特別是一些創新或特色項目可向QEF申請撥款。此外,學校可考慮與非牟利團體、企業合作,獲取贊助或資助;又或發動校友會、家長教師會的力量,在財務和人力上支援課外活動。許多家長其實樂意看到學校有意義的活動,只要目標清晰、透明公開,他們甚至可能自願參與籌劃或贊助。當然,「開源」之外還要「節流」,例如如前所述透過節約校園水電、減少非必要開支,把省下的經費重新投放到學生身上。學校行政層面可主動審視各項支出,養成每年檢討哪些活動值得繼續、哪些可以停辦的機制,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2025/26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
強化過程評估:最後,建議學校建立一套評估反饋機制,貫穿於津貼使用的全過程。在年度開始制定計劃時,就設定清晰的成果指標(例如學生在活動後的表現、回饋問卷結果等);活動實施中注意收集數據和觀察;活動結束後及時進行效果評估和反思改進,並在年度報告中記錄這些發現。如此一來,整筆津貼的使用將不僅僅停留在「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更升華到「產生了什麼影響、帶來了哪些成長」。長遠而言,這種以成效為本的資源運用觀,有助於向教育當局和公眾展示:即便在津貼緊絀的情況下,學校仍能透過精心策劃和監控,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不受影響,甚至做出更有質量的體驗學習。
整體而言,教育局整合全方位學習與姊妹學校津貼的政策,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改變。對關注資源運用的中小學校長與教師來說,這既要求我們以審慎態度面對可能的資源減少,又激發我們以創新思維去靈活調配津貼。正如有人將此次變革形容為一種「變革管理的契機」:如果我們能抓住這個契機,加強財政規劃、聚焦教育核心,把每一元津貼用出價值來,那麼即使錢袋略瘦,也能迸發出支持學生成長的更大能量。畢竟,決定教育質素的不僅是資源多寡,更是我們運用資源的智慧和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
想索取全方位學習活動方案一覽表,可直接WhatsApp : 6044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