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親子專欄




還記得2000政府開始推教改,教師語文基準試等等,教師壓力有增無減,不斷有老師因工作壓力而輕生,雖然我不是老師,從小到大都覺得老師是非常偉大,眼看已經是第十一位老師輕生,我究竟可以做些甚麼幫到他們呢?

原來老師的工作壓力,除了基準試、教改外,另一個是要做很多非教務上的工作,出外帶隊、課後輔導都經常有,我見過最厲害是要由零開始起一座新大樓的工程,超厲害。由於絕大部份老師的專業資格是同教育範疇有關的,但往往他們要做工程、園藝、裝修等範疇外的工作,早上7點多就要返學,晚上9點還在工作。

我不是老師,點解會咁清楚,因為我幫學校做招生廣告宣傳的工作,很多個晚上還與他們對稿,與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因為一份使命,在2005年與幾個合作夥伴用我們的強項 -「人肉供應商搜尋引擎」,出版了第一本「學校之源供應商目錄年刊」,因為當時電腦還未在學校普及,所以這本對於學校來說簡直是一本天書。為左要減輕成本 – 郵費,有部份區域唯有自己用手拉車及大背囊逐間學校派入去,最記得派到屯門,由卓爾居的馬錦明,行到大興的宣道中學、沈香林,崇真書院,為的是慳每間$20的郵費。因為成本實在太高,連自己的生計都成問題,每日同拍檔買1盒飯盒兩份食,屋企人還勸我「不如正正經經搵返份工,理想唔可以當飯食的」,我是否還要堅持這份使命呢?

出版了兩年,都是捱不下去,唯有停刊,停刊期間一直都有學校打來索取這本天書。當時我們已經知道這本天書對於學校來說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東西,只是那段時期我們實在已經沒有再多的資金去支持我們去繼續做好這件事情。

一停便去到2009年,在這段時間,其實內心是一直有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再一次實行這份「使命」,即使在過去那幾年期間有過多少辛酸和痛苦,但當我們知道我們能為香港學校作出多少貢獻時,那些經歷都是值得的,然而當時我們儲到少少資金,同時收到供應商贊助費,又再次在天書上出發。當時智能電話開始出現,老師可以用手機尋找供應商,學校之源年刊也減低需求,但老師的工作量亦沒有減輕。加上當時殺校風氣嚴重,教額亦相對減少,1個老師更要身兼數個部門,市場推廣、學校發展等等⋯⋯。我們留意到每個項目都需要招標及報價,而這個工作的步驟非常費時。因此,學校之源在年刊出了一個廣告 - 「你需要甚麼供應商,我幫你搵?」當時很多學校傳真來要我們幫忙,而我們提供給學校的服務是免費的,所以我們要更努力尋找供應商贊助。由創辦開始直至2018年期間,學校之源都是靠我們苦苦支撐著,因為我們的著重點只是在於如何去支持到香港學校有更好的平台去尋找新資源,從而可以減輕一衆教師們的工作壓力,使得他們可以更專心的教育好下一代。

又因近年學生自殺率增加,教育局要求學校設立心理輔導課,成長的天空、令學生體驗人生是會有逆境,要如何面對⋯⋯等,又或是教局提倡STEM教育,要設計STEM Lab, 但市場上都沒有太多參考案例,亦沒有太多供應商可提供這些服務,那老師又可以如何去執行呢?

學校之源藉此擔當了尋找新興供應商的職責,同時亦是學校與供應商的橋樑。學校需要甚麼?供應商又可以幫到學校甚麼?我們就一一將兩者拉在一起。

現在學校之源已發展成一個網上學校招標報價平台,讓學校自己上載整份標書,目的除了減低學校聯絡報紙出招標公告、及聯絡技術人員上載標書去學校網站的時間及工序,同時亦方便了供應商不用專程去學校取標書。

Roni Tseung
學校之源創辦人
學校之源致力培育香港新生代